进入大学后,每个人都会面对一个崭新的生活环境与学习模式。如何有效适应大学生活,是每位大学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几点来自我的建议:
1. 尽量适应并深入理解自己的专业
每个专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,没有“不好”的专业,也没有所谓的“无用”专业,只有你不擅长的专业;而且也不要想这个专业能不能赚大钱,你做得一般,在哪个专业都赚不了大钱!
关键在于,你是否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去理解这个领域,并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。如果一开始感到不适应,不要急于否定自己的选择。通过深入了解专业内的翘楚人物及其研究成果,逐步培养对专业的兴趣,并思考如何在该领域找到自己的定位。如果在认真探索后仍感到无法适应,可以在确保自身清晰了解方向的前提下,慎重考虑转专业的计划。不要草率。
和谈恋爱/结婚有点像——不要通过跳入另一段感情来结束这段令你伤心的感情。
2. 找到合适的导师
一个好的导师不仅在学术上为你指路,还能成为你职业发展上的重要支持。关键是找到一位与你的研究兴趣、个人目标相契合的导师。合适的导师能为你提供宝贵的机会与指导,而不合适的导师,即使资历再高资源再好,也未必对你有实际帮助。因此,了解自己的目标,并积极与潜在导师沟通,找到最适合你的引路人。
比如我有几个学生,特别喜欢商科、CS/经济学/其他领域基础很好,ta们找到我,我们就有了很多可以交叉合作的空间,我的很多idea就从没人手做变成了一起讨论、把idea再升级、一起做;我也很喜欢不同背景的学生一起做研究,我也愿意做他们能找到的最好的“跳板”。目前一起搞了多个project,相信将来他们能在领域里大放异彩。
3. 睡饱觉 吃好饭 锻炼身体
这是我经常教育学生的:做研究是一件健康快乐的事情。虽然在面对项目截止日期Deadline或重大研究任务时,难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——要熬夜、要通宵、要苦干、要长时间输出和拉力的(不这么赶,万一idea跟人撞了付出就白付出了),但这应当是短期的极限输出。
一旦赶完,立刻恢复理念。
平时应坚持规律作息、健康饮食与适度锻炼,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术效率,还能为长期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。
4. 合理规划,但留有灵活空间
规划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但过于细致的长期规划未必实际,你也不可能大一就规划自己研一和博一。首先要建立扎实的基础与广泛的学术视野,而随着学术兴趣的逐步明确,再逐步细化未来的规划。
保持开放的心态,人生有很多变化的,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向,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优势。
总之,祝福各位同学将能够在大学中获得充实而有意义的成长经历。